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驸马爷在线阅读 - 第63章 父爱如山

第63章 父爱如山

    是夜,御书房。

    太子朱标专享了满满的父爱,揉着屁股望向丢掉戒尺的老爹朱元璋。

    “军权,那是随便能借的吗?”

    朱元璋这打完了,板着脸接着怒斥道:“五千精锐,甚至还有两千骑兵,给了三万白银就借出去了,你这太子当的连个商人都不如!”

    “父皇,还有十二万贯铜钱。”太子朱标用力揉了揉屁股提醒道。

    “十二万,十二万?”朱元璋再次抓起戒尺,对着朱标的屁股就是两下,气愤地骂道:“你堂堂一个大明太子,就差那十二万贯铜钱,那三万白银?是不是牛城下次给你几百万白银你连太子的位置都可以借出去?”

    “荒唐!幼稚!无脑!”

    “啪”的一声,戒尺拍在桌案上,朱元璋将一封密信丢了过去。

    “看看吧,他牛城是有利可图,你就要了三万!”朱元璋恨铁不成钢,训斥道:“他牛城转头从那些盐商手里诈出来的盐,最少也得值二三十万的白银,还把以后的精盐的售卖路线给铺好了。

    在你这里刚掏出去的,转手就收回来了,还在扬州府风光了一场,借用了你太子的名号,你倒还在朕这里沾沾自喜?

    朕怎么会有你这么愚蠢的儿子?简直蠢到家了!”

    “父皇,他这盐都开始往应天府运了!”朱标望着手中的密报,对牛城这效率可是心中啧啧称奇,他抬起头笑道:“要不儿臣再去一趟文昌伯府?再要他十几二十万两白银,怎么样?”

    他这话说的可是蛮有意思,不说驸马府偏说是文昌伯府,还带着半开玩笑的口气,可是意有所指。

    朱元璋看着他那模样,气愤地轰道:“滚吧。”

    “儿臣领命!”朱标笑呵呵地走了出去,到门口时又用力揉了揉屁股。

    今日,父皇的关爱倒是格外的疼,不过也让他探出朱元璋对牛城的偏爱有多强了。

    这他娘的五千精锐借给牛城,自己挨打了一顿关怀,父皇竟然没给牛城找点麻烦,这到底谁才是亲生儿子?

    朱标低声抱怨了几句,戒尺打的其实也并不怎么疼,朱元璋对他有多宠,他是懂的,不过给父皇找点麻烦,让他发泄一下也正是自己这当儿子的偶尔该做的事情。否则,这大明天下每天一大堆的破事,还不把朱元璋给气死累死?

    “唉……我这太子当的是真难呐!”朱标叹了口气,这才整理了一下衣冠,准备回太子府。

    可这回去的路上,却恰好看到不远处的精盐厂,那一辆接一辆拉着盐的马车,那精盐厂所在府邸以及两旁府邸同时打开的府门正不停往里搬运着盐,朱标整个人都有点发懵。

    京都应天府虽没有太过明确的划分,但默认的内外城可是十分分明的。

    不说房价相差数倍不止,就是想在内城买个房,那也肯定会有锦衣卫暗中盘查过身份的,尤其是这里距离燕王府、太子府如此的近,可绝对不是说买就能买的。

    而燕王府与太子府之间,整条三辆马车宽的路旁也仅仅就那么三座府邸,这一连起来,可是比羽林左卫、羽林右卫两个军营加起来还大了一些。

    “父皇,您这还是偏爱呀!太偏爱了!”朱标望着那亮着灯火挤满道路的盐车,心底微酸地自语道。

    却不知御书房中,父爱如山的朱元璋正在盘算着另外一件事。

    一个无权无势的驸马爷,即便封赐了文昌伯也终究是个朝堂外的人,这样的人留给朱标做个钱袋子那是再好不过了。

    又有着崇宁这层关系在,比之大驸马、二驸马,牛城这个三驸马可是实实在在该给予优待的人。

    而且,无论精盐还是这趟扬州府借的五千兵马,亦或者那精盐厂两侧的府邸,还不是在他朱元璋的监控和授权下给予牛城的。

    锦衣卫无所不在,牛城的秘密又有多少是能瞒住他这位大明天子的。只不过于公于私这些都是他牛城该得到的罢了。

    一切为了大明,为了朱标接受的大明,能千秋万代罢了!

    朱元璋沉吟了许久,终于提笔写了一封密信,唤了老太监交给锦衣卫,这才自语道:“牛城你身边的这两个丫鬟和老管家到底是什么来历,竟连朕的锦衣卫都彻查不清。你有派他们去福州府做什么呢?”

    ……

    次日清晨。

    主干道上原本深夜运盐尽量减慢速度的马车,此时可是撒了欢的快行着。

    那并行三车,皆是两辆运盐高头大马拉着的车,马头与车尾相接绵延不绝,寻上一个位置向后方望去,那都是没个尽头的无边无沿。

    这阵仗,比起前些日子从驸马府往外运粮时也是不遑多让,倒是让所有人脑海中出现了“牛城”这个名字。

    可不嘛。

    最近京都发生的大事,哪一件能离开咱大明的三驸马?哪一件能离开咱大明新封的文昌伯?

    从北伐缺粮开始,驸马府没个尽头的没日没夜不停地往外运了近三天的稻米,之后又是成车大箱的银元宝。

    再之后就是“扬州诗会”,驸马爷那三首诗词,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整个应天府大街小巷都传颂开了,很多目不识丁的人都能闲扯时吐出一句“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再喊上一句“喝酒去喽”那可是别样的洒脱,有谈吐,有水准。

    至于前几天那场文昌伯与应天府盐商们的盐价之战,那更是让应天府的百姓,乃至文武百官涨了见识。

    满街游走叫卖的细盐,对上老字号数十家的盐铺粗盐,“这一仗”可是打出了文昌伯的气概。

    先不说文昌伯会亏多少钱,就凭他敢跟那些从不正眼瞧人的盐商们对决,又能把这些人逼着走上街四处拉人的豪气和手段,足够那路边、茶馆的说书先生编成段子,好好地拍案惊堂说上他个三五十来天的了。

    更别说满城百姓都受了益,吃了便宜又上号的细盐,这份恩情虽不大,但对百姓而言还是会记在心里,走街串巷时赞上文昌伯一句好。

    而眼前这庞大的阵仗,和那不时撒落在地的粗、细海盐,百姓们倒是更多了些谈资,纷纷研究着咱大明这位新封的文昌伯,是不是又有什么大的计划,这计划北上,还是南下,亦或是想去西边那些荒凉地也送上一波上好的细盐,总之是蛮有趣的事。

    至少对于娱乐匮乏的大明百姓,这事儿能扯上三天都不止。

    而随着盐车入京的,还有薛同思一家,以及牛城都没想到的风三娘和她救下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